中国传动网 - 传动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业界动态 | 政策法规 | 行业视点 | 人物专访 | 走进企业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网络防骗 > 江东时评 | 科技成果宣传动辄“革命性突破”:实事求是的底线不容“突破”
P.biz | 商业搜索

江东时评 | 科技成果宣传动辄“革命性突破”:实事求是的底线不容“突破”

信息来源:chuandong.biz   时间: 2022-03-09  浏览次数:9

  “重磅!”“诺奖级成果!”“革命性突破!”近年来,类似的字眼频繁出现在一些科研单位和个人的科技成果报道中。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夸大式的科技成果宣传是一种浮躁现象,应当予以纠正。

  科研成果如果真的取得了革命性突破,真称得上是重磅成果,这是可喜可贺的大好事。可是,不管科研成果实际情况如何,在宣传上动辄“重磅”扎堆,动辄“革命性突破”,这不是什么好事。搞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脚踏实地、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做人做事的底线不容突破!

  其实,对科研成果宣传中的“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问题,不少专家早已“颇有微词”。专家指出,科技宣传中的浮夸风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夸大成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比如,有的单位认为,论文只要发表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了,这就是“重大突破”,完成了一个重大的课题,也声称是“重磅成果”。实际上,这里面不少就是个别科研人员为了某些利益人为地将自己的成果进行“拔高”。对于这种情况,有的单位明知所谓的“重磅”有所夸大,但也“乐见其成”,或者“看破不说破”,因为只要无人点破,这种“重磅”对大家都是“好事”。

  然而,这类“自我拔高”的宣传,在短期内或许能帮助个人和科研团队得到关注,看起来很热闹;但从长期来看,在业内的评价会受到折损,对自身并无好处。在这一点不乏前车之鉴。韩国科学家黄禹锡,主要从事干细胞研究,被称作韩国“克隆之父”。2006年1月,韩国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认定,黄禹锡研究小组之前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有关培育出胚胎干细胞的数据属伪造。事后,科学界反思认为,黄禹锡刚开始的研究还是有些成果的,但他一开始就有浮夸的倾向。到后来,这种倾向愈演愈烈,最终变成学术造假。这提醒人们,搞科研,想出成果,有荣誉感是好事,但如果这种荣誉感要靠“自夸”来获得,则显然走入了歧途,迟早会出事。

  搞科研最可贵的品质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浮躁和马虎。做研究,就得沉下心来,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守得云开见月明。执着于青蒿素的屠呦呦,潜心60多年研制火炸药的王泽山,一辈子只做超导一件事的赵忠贤,哪一个科学家不是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最终才得以将冷板凳“焐热”。试想,如果“浮夸之风”“浮躁心态”横行,没有人愿意坐冷板凳,没有人愿意默默奉献,那科研的“硬骨头”怎么能够啃得下来?如果科研人员都将注意力放在自我包装而不是踏踏实实做好研究上,这是最大的坏事。

  正如专家所言,不管在哪个领域,能够称得上是“重磅成果”“革命性突破”的研究都凤毛麟角。“诺奖级成果”非常难得,哪里可能今天来一个、明天来一个?对大多数的研究来说,能够取得一点的突破已经是不容易,已经很值得高兴,动辄“革命性突破”,那实事求是在哪里呢?当前,我国发展进入了非常关键的阶段,我们的很多核心技术继续取得突破,很多“卡脖子”难题需要解决。可以说,我们现在太需要“重磅成果”“诺奖级成果”“革命性突破”了,但越是这样,我们越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越要摒弃“浮夸式宣传”,把精力和注意力放在扎扎实实推进科学研究上,放在真正攻克一些“卡脖子”技术上。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少一些浮夸式的“重磅成果”,多一些脚踏实地的“十年一剑”。搞研究,“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底线不容突破。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传动网证实,仅供您参考